统计211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市场研究二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市场研究十年》,文章发表后在网络上被经常引用,后来还被收进刘德寰老师主编的《现代市场研究》。今年是中国市场研究二十年纪念,受协会网络杂志的邀请,十年后再写一篇纪念文章。
  中国市场研究正式开展是在1988年。到目前我能找到的中国第一次现代市场研究个案是1983年上海广告公司为瑞士雀巢公司通过市调而创造了“味道好极了”这一中国本土化的广告语。完全商业化、市场化组织、运作的机构,且服务对象为企业、名称直接就叫“市场研究公司”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1988年7月1日成立的广州市场研究公司(GMR)是行内公认的国内最早的专业市调公司。
  中国市场研究的起源不能离开广州宝洁,他们为行业带来了商业化的抽样方法、调查方法、软件硬件、专业技术,支持广州社科院属下广州市场研究公司(GMR)的成立,此公司在其后直接导致产生了华南、远东、亚太、东方、佳景、大通等等公司,这些公司又进一步演变出更多的公司。宝洁市场研究部的骨干后来也陆续出来成立了以信、康赛、现代国际、夸克、焦点等公司。以上公司在业务的推动下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沈阳、成都等地成立分公司,形成了中国市场研究公司前十年星火燎原之势,并与原国家统计系统和高校社会学、心理学系统、广告系统等的相关机构汇合,汇成了中国市场研究行业早期的滚滚洪流。
  为阐述清楚起见,老李简单将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划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98年以前的市场研究公司什么都尝试,现在要专,专做定性或定量、擅长汽车或医药等等;以前的硬件落后,没有Email、没有网页,没有CATI,通讯联络主要靠电话、传真,打个长途电话都要向公司申请。方法上以前常用Door To Door,而Online那时听都没听过;以前的总经理大多25-35岁间,如今大多数公司的高层都在40-50岁之间。以前有几百万的营业额就已经是非常不错,能上千万几十条枪就叫大公司了,现在要上亿的营业额几百号人马才能叫大公司,几百万只能算小公司。除了两三家较出色的合资公司,前十年大多是本土公司的天下,后十年除了几家较出色的本土公司,大多是外资公司的天下了。
  前十年,国内本土公司占主导地位,北京的勺海、环亚、华通、新生代、大视野、丰凯兴等,上海的大正、恒辉等,广州的白马、卓越、蓝田、现代国际、艾森豪威等都是响当当的大公司。那时候连《公司法》都还没产生,市场研究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刚到中国立足的外资公司如宝洁、高露洁、英美烟草等。
  当时的外资公司规模都不大,无论营业额、人员规模都与本土公司相差不大,而且还水土不服,象Gallup、GFK、 MBL、 NOP、 NPD、AMI等在中国都在摸索其中大多陆续被收买或退出了市场,AC Neilson、RI、 Millward Brown、 TNS、 Synovate、Taylor Nelson Sofres、IPSOS等则在打基础阶段。
  98年后的十年,中国市场研究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行业上,由原来的快消品、耐用品向电信、房地产、IT、医药、汽车等领域扩展。
  公司结构上,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制中小型新公司出现,或专注于某些行业,或主攻某些方法。
  出现了专业的定性研究公司、CATI公司、民族志研究公司、B2B公司。
  出现大量的主持人自由职业者。
  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会虫”和被访者。
  大公司系统化地评价代理方的工作质量,甚至把执行工作完全外包。
  设立销售部门,负责客户跟进工作。
  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行业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行业重心转移,由广州、北京转到了上海,各大公司都在98年前后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上海本土公司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外资公司更纷纷把总部设在上海,2008年九月的ESOMAR年会,参加的中国公司13家,大多来自上海。
  一线城市的发展饱满,二三线市场发展迅速,市场研究公司已经分布到了大部分的中小城市。
  市场研究的实际应用问题越来越突出,本土客户对此也越来越重视。
  与上述特点相比,后十年的行业发展主旋律有二,一是“并购”,二是技术革新,特别是“Online Survey”的发展不可阻挡。
  外资公司逐渐夺得主要市场份额唱起主角,这跟中国的大环境变化是相互相成的。中国加入WTO,国外企业大量涌进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市场研究公司也随着这些大企业的到来而进驻中国,无论是德国来的、法国来的,还是美国来的,日本来的,韩国来的,国外的市调公司挟其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杀将进来,本土公司到了“要么合资,要么二流”的境地。
  在经历过多次合资机遇后带给我个人很多的思考。能把公司卖给国外公司,是创业者与他团队之幸,但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研究行业之不幸。过去的十年,中国的汽车、保险、银行、饮料、快餐全都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其结果就是伴随中华牙膏、美加净、乐百氏、大小护士等本土品牌的消亡,外资品牌不断加强垄断地位,中国本土洗涤行业的大厂基本被美国宝洁、德国汉高、英国利华和日本花王收购,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喝的可乐、吃的快餐、开的轿车、买东西的连锁百货店,基本已经被外资控制。大企业进中国一般也要求使用自己国外的市场研究代理,而国内没有任何相关法案对如此弱小的行业进行有效保护。作为中国国情耳目的市场研究业,也象广告业、咨询业、公关业一样为外资企业垄断,纯本土的市场公司无论资金还是技术都无法与之抗衡,人才被大量掠夺,在经营规模上基本都排在外资和合资企业后面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只有在二三线城市主要做执行的市场研究代理成为了中流砥柱,这一点,与欧美公司几乎相反,即便与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品牌的消失,如部队的番号被取消一样,其历史中止,自有文化无法传承,中国的同行们要加油啊。
  关于技术的革新。前十年的公司都具有“小而全”和“简单体力劳动”的特点,很多公司甚至还兼做电视监测,零售研究、试用品派发。后十年CATI、CAPI技术日益成熟,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为定量分析提供深度的分析。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研究行业的技术上、观念上的革命,Online Survey被大量、广泛地使用。老李坚信Online在线研究是国内研究业发展的一大趋势,08年初,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2亿多,与世界第一的美国相差无几,而且其中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1.63亿,某些人群如年轻人使用网络的概率很高,从学历上看,1999年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是86%,07年降至36.2%,在线研究的代表性进一步增大,日用消费品、IT产品、汽车、公众话题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球项目定量占84%,其中比例最大的是Online(25%),其次是电话访问(19%),面对面(12%)。中国目前的Online研究比例非常低,机会极大。
  世界的市场研究业已经大发展,中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最受注目的国家,市场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会。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理解,基于二十年成功与失败的积累,基于广阔的国际视野,基于市场研究却超越市场研究,老李坚信下一个十年中国市场研究将更为精彩,大家请加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关于我们|小黑屋|联系我们|赞助我们|统计211 ( 闽ICP备09019626号  

GMT+8, 2025-4-10 13:36 , Processed in 0.0766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