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11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市场研究方法的发动机---人物专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14:2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德寰简历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调查业分会副会长、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国家十五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研究与应用》(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 “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报业零购市场研究”、“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论文40余篇。
  简单经历
  我的经历很简单,1985年上的大学,学的社会学,在社会学上的本科、硕士、博士,然后在北大社会学系教书,再转到新闻学院。就是这样。
  八十年代的社会学人
  也是一个机缘,当时在国内学研究方法的人很少很少。85年国内都是沿用苏联的统计学的思路,所以呢,在其他学科都是用苏联的统计学的思路。那时候,社会学因为是新建的学科,没有理论没有方法,所以只能引用。在引用的过程中,就直接把国外的方法引进来,特别是西方的、美国的方法。社会学等于是第一批引用西方最新研究方法的学科之一。这些研究方法本身覆盖的面非常广,包括市场、社会学、政治学、传播,都是这一套方法。正是由于这一机缘,所以社会学界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学生当中,在市场研究公司的就非常的多。很多大家熟悉的朋友都是学社会学的,而且很多都是八十年代的。当时学社会学进入市场研究的人最多,现在也不少,现在当然各个学科都进了。实际上当时最早切入市场研究里的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是最多的,现在可以看见学心理的也是一大片。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年龄都差不多。
  喜欢当老师
  我进入市场研究公司我想也有机会。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多,在方法这边也比较弱,也有一些机会。但是还是比较喜欢北大,而且教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经营压力,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然钱会比他们少很多,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喜欢教育。
  聚会到协会的转变
  当时在北京有一些调查公司的老总,大家私下有一些定期聚会,每个月或每两个月聚一次,大家都是在那一拨当中的。后来大家觉得这么聚还不如咱们成立一个协会,于是就在柯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协会。协会是完全市场化成立的。我是参与者之一,从聚会到协会的成立,一直都是参与其中的。当时北大社会学系有一个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我负责那个中心,于是跟协会的朋友就熟了。
  学校与企业的差别
  可以说中国最早的市场调查课是我开的,在92年就开了。北大最早的市场调查课也是我开的。当时给社会学系和艺术系的广告专业都是开的这门课。然后在93、94年,好多公司都没成立的时候,有很多市场调查的业务,本来也是边学边用嘛,我们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就开始做一些项目,主要都是一些企业委托的。可以说当时跟调查公司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只是说这边没有人力成本,所以相对来讲费用可能比调查公司便宜一些。到了90年代末,大家的分工就会比较明确,那时我们的价格跟调查公司也差不多了。但是分析上我们要细得多的多。因为调查公司,特别是定量调查这块,还是以数据为核心,而我们更偏重于理解和解释。所以无论报告的长度还是深度可能都会更强、更深入一些。每年我们固定要接的项目不超过4个。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规定,无论是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还是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都规定不超过四个,这样使得每个项目做的深入程度就要高很多。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定量这块跟调查公司的这种分析方式,包括报告的呈现方式都会有很大差异。因为基本上我们几乎没有数据报告,报告都是带有很强的分析性,可能有更多的模型在里面运用。
  我们在定性的探索上也相对来说比较全,尤其是在04年之后,定性方面做了特别多探索,包括各种研究方法的整合。现在归纳来说,定性研究方法从小的来讲一共有160-180种,非常多的种类。这些呢,非常多的研究公司并没有运用,这也很正常,毕竟他们不是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就是不断梳理这方面的内容,梳理过程发现定性的研究方法非常的多,而且每个方法适用的范围都十分有限。再反过来看,有些研究公司,特别是定性研究,存在着很多误用的情况,不是很到位。定量在深度方面,一直是调查界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大家感觉一些数字、一些数据,本身没有达到对营销直接有用的结果。原因呢还是快速的呈献数据的状态导致分析很弱。对于我们来说,最基本的思路一呢是帮助企业,就是跟以前没什么区别,像公司一样帮助企业,帮助他们解决营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项工作。另一方面是帮助媒体去分析他的节目,包括他们的策划、创意、广告什么的。
  我们完全有别于研究公司或调查公司的,实际上我们在跟很多研究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研究公司的同仁都比较累。相比较而言,我们比他们有闲,因此一些特别重大的分析项目,比如像生活形态,整个大的数据的梳理,包括对新的研究方法的探讨,实际上和很多研究公司都在合作。
  营销的创新
  很多公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现在来讲,很难有什么新的概念。尤其是定量方面的发展已经很完备了,只能是针对某个营销问题,有海外背景的一些公司有自己的模型,而这些模型应该是或不是特别新的办法,而是解决这样的营销问题,快而且稳定。也是对问题的新的点,但落实到统计的最基本的点,是没有的,因而是营销的新,而非统计的新。
  朝阳行业专业化趋势
  现在成熟的研究公司还不是十分多,所以空间很大。但是对于某些行业的扎堆行为已经使那个行业达到饱和。研究公司的分化成为常态,大公司的兼并和小公司的联合,在最近十年内会有很大变化。研究公司帮助企业做营销,其实自己也要营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行业的细分化,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有一些独特的方法,那么收入就会比较稳定。国外在行业专业化是非常强的趋势,一是规模化,一是细分化,是二者的并存。而我们看到我们的企业在规模化做得很棒,但是细分化做得就不好。比如我们没有专门的定性公司、没有专门的座谈会公司,而这些公司的发展都会非常好。当然我们有一些行业公司,如开卷。完全一个产业或完全针对一个研究方式,对于企业都是很有好处的。现在很多企业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能做,这是非常危险的,对于中小企业要走专业化的趋势。光是开座谈会的方法有十多种,但是我们实际操作中常常看到的就是那几种。一些新的方法很难应用,各个公司做的座谈会都是一样的。如果某一个团队,集中到某一领域,对其中的知识、方法、技术都非常了解,这样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同。在海外尤其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细分是做得非常好的,绝不会什么都做,什么都做对于这个产业的知识储备、未来发展都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对于未来来讲,为什么没有公司能够专门提供座谈会被访者名单,如果有这样的公司,那么研究公司会省下多少事儿。别的事情他不做,只做这一件事情,利润也不会少。但这个专业化也没有。这也是专业化的一种,专门提供各色的做市场研究的人,而这些人我又能规避会虫,这也是未来专业化的思路。
  做市场研究方法的发动机
  与国外的差距在缩小,在基本技术上差别不大,但是国外的大的研究企业带有很强的技术研发部门,这种部门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发动机,而这个发动机在国内还没有哪个公司成型。这也是我们想做的原因。在企业同仁都很累的情况下,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一些产品,包括研发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这样至少能弥补一下不足。而国外至少有很多人整天都在考虑新的技术、新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模型,而这些模型间可能有差异,但是要想整合这些个思路,应该也有人去做,而国内这方面还是弱,需要建一些长模性的东西,而国内又缺乏另一个东西,就是公共的研究部门,也就是没有基金。有了基金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就可以去做了。比如说广告,广告多少次之后到达率呈现一个萎缩的状态,而这个萎缩率到底是多少,这个基础研究是没有的。还有就是品牌画廊,透射技术中的品牌画廊,针对国内的一个图片库也是没有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内现在调查界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研究者、企业、包括客户都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学习国外是没有错的,但是国外的东西直接拿到中国来,到底在中国适用不适用是另外一回事。像分析很多问题的时候,如满意度研究,国外人的思维方式和国内人是完全不同的,体现在数据当中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很难出现极端值,而极端值也有确切的含义,普遍在中间值,而中间值的意义又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企业完全忽略其中的差异,就认为拿出一个结构方程就是好的。但是结构方程只解决一个结构构成问题,不解决原因问题。中国人和欧洲人、和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模型直接拿到中国来会面临非常大的问题。但是会发现,无论是各种培训,你要是教哪个方法怎么用,这些东西大家都非常感兴趣,而如果你要讲数据的解读,讲每一个变量到底在中国能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他们会觉得这是理论问题。但是实际上在我们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你单纯用一个名字非常好听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中国人和外国人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企业如果直接去用,除非对客户方说这是国外的模型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意义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如果能把中国市场的特点分析清楚,分析透,那么对整个行业对社会对市场的理解都会非常好。这样对于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在历次的培训、演讲中都能发现,老总级、总监级的会对解读跟中国结合这部分感兴趣,越年轻的对这块越没有兴趣。这个我觉得是持续几年了,最近可能略好,但是仍然非常明显的倾向。这个倾向不是直接划归到学院派或实战派,它本身都是针对实践、针对市场,把市场理解得越透,对客户来说越有效,一旦有效当然是好事情,他已经超出学院和公司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之所以我们想建构一个发动机类型的研究机构,比如我们跟研究公司合作,帮助开发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所谓新不是方法新,而是要把市场理解清楚,而这个市场是中国的市场,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包括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他们也面临着把国外的东西直接拿来,这也是风险很高的一个分析思路。当然对于数据描述,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真正到了分析、解读、理解这些概念上的时候,那么这一块儿可能问题就大了。
  本土的才是国际的
  美国的研究方式技术化比较强,学起来比较快,而且名字一听都是老美的,大家觉得比较可信。因为整个中国的崇洋媚外的风气都比较重,研究公司就更重,包括客户方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这类研究方式比较受欢迎,但是学习日本也好、韩国也好,都是一个互相借鉴的过程,并不存在我们学习哪个国家更适合中国,而是中国就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市场跟其他的市场是不一样的。而这块儿要将它充分理解透了,对于整个研究中国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的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说一些软性的技术,如陪伴购物。陪伴购物的理解,不同人做起来就是不一样,你让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韩国人去理解中国人,理解不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只能是本土人理解本土人,本土的才是国际的。只有这个东西对本土的人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之后,它才能成为非常国际化的东西。现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将美国的、欧洲的一些结果当成地球人,分析到中国人身上,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实际上之所以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的研究还弱,一方面认为我们还不掌握这些技术,但实际上国外人有的中国人全掌握了,没有不知道的,中国人学得非常快。但是一直没有超越,并不是说模型怎么去超越,而在于营销中、理解中怎么去超越。本土的才是国际的这句话对调查业仍然适用。
  外资背景也要本土核心
  重组、兼并、合并、规模化是不可挡的趋势,也是非常好的、正常的趋势,但是现在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如果一个公司要在合并的过程中强化海外背景,忽视本土背景,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地方的人,是一个最基本的思路,一个老外在中国领导一些有海外背景的人来理解中国,能理解得好么?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本土来跟外资合并,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他们的资金,整合本土资源这才是发展方向。因为已经出现了特别多的类似的案例,就是纯粹的带有“外”的色彩的公司,这是调查,是理解消费者,是消费者洞察,这些需要本土的更多,特别是研究员、研究经理、研究总监。当然一个外资经理具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我觉得这很正常,这都没有问题,但是真正落实在研究这个层面上一定要是本土为核心,而现在中国人员在技术方面可以说已经是够了。
  不要忽略中小城市
  本土化的小公司和外资企业很难说哪个做得更好,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蛋糕在不断地扩大,所以这个市场在不断扩大,许多地方上的公司思路上还是要再开阔些,他们过多地考虑到对上游公司的服务,而自己在专业化的提升方面还是弱了一些。现在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研究公司过于集中,对消费者洞察也会有问题。因为现在市场越来越倾向于,除了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对中小城市的理解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包括企业、客户方都忽略了这一点,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毛病。
  学习很重要
  中国与国外企业在质控方面的差距很大,这实际上是中国一种风气。中国现在的一种风气就是“一切向钱看”,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个风气导致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甚至是机构,都有可能由于利益的驱动而使质量受影响。我现在研究发现国内的一些公司在质控方面做得非常严格,非常细致,我觉得这也是不断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一块对于未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外有很多东西值得学,比如责任心,现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能力是有的,但是学习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努力,很多东西学得并不是那么完善,实际上现在需要在研究公司里面,讲求一个无论是技术方法还是理解、思路上的学习,我觉得这个还是很有欠缺的。
  钱是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钱是一个前提,如果基本的钱都不到位,那么质量想好是没有可能的,如果想让质量上去,那么钱是有一个基础点的。至于基础点之上各个公司对于利润的考虑,可能会不一样,包括管理上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价格有一定差异还是正常的,但是价格还是不能差那么大,不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如果差出一倍,要不就是价格低的质量有问题,要不就是价格高的靠着名头唬人。这种情况在咨询界是非常明显的,好多海外的咨询公司,对于中国的企业在做咨询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但要的钱是海的钱。许多中国公司崇洋媚外,觉得请了某某公司做了就显得公司地位高了。这关键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宣传,那么没有问题,但如果从真正用的来讲,还是要贴近实际是对的。
  协会的作用
  协会这几年来,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普及技术、普及知识、相互交流,这里就是协会的网络杂志、网站,实际上我是负责这一块儿,杂志和网络,现在出了三十多期杂志,效果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协会在质控方面的控制,增大呼吁和增加行业的监督,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对一些不太好的公司的惩处,包括建立各种各样的制度,如行业规范、黑名单制度、探讨会虫等,都是一个过程。应该说协会起到的作用在近几年是越来越强,尤其是对会虫的打击,包括对拖欠款的工作做得还是非常好。协会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服务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公益色彩非常强,对行业的发展没有利益的驱动,这样对于协调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背景,是一个中枢机构。
  左手与右手:定量与定性
  我一直认为定量或者定性就像一个人学了英语或者法语一样,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这两者是互补的,你如果在定量当中没有定性的思路,那么这个定量的研究就是一张废纸,这些数据相当于一个统计年鉴,那个报告本身不值钱。但如果你把定性的理解的思路,包括的社会理解的思路放进去,这个定量的报告是完全不一样的。定性研究也是一样的,如果定性研究只局限于一些细致的点而不去对宏观上有把握,不把定量的思路拿出来,那这个研究的有效度就值得怀疑。所以这两个研究都不是必要的,但都是必需的。这两个思路都必须完全具备才是一个好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不可能是专门做其中一个,对另一个什么都不做,除非是到未来专业化的程度的时候,很多探索性的研究只能用定性,这个时候就不用说两个都必须会,但是从思路上来讲必须都会。
  不能迷信分析软件
  很多研究员进入时会先做定量再转入定性,原因是定量简单,相对也容易,数据分析下,报告一堆图,看起来挺简单。但是定量做了一阵子之后,会发现定量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的软件,如spss,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傻瓜化的,它要出一个结果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这些东西本身出错的可能性是极高的,这个对于大量的研究员并不了解。举例来讲就是我常说的回归,要是用spss里的逐步回归的思路,那么你的方程成功的几率基本上是零,没有能成功的,社会现象哪那么多能用回归方程做出来的,不可能的。一个方程每个统计的背景都有非常多的检验模式,回归有八个假定,其中任何一个违反了都是失效的,我在北大讲回归,需要20学时来讲回归,而spss不用1秒就能做出一条回归线来,这是完全不同的。逐步回归是必须要摒弃的一套思路。我正要写文章说这个问题。大家都会做多选题,多选题结果会超过百分之百是必然现象,而它把他合并到百分之百,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而且在分析上会使得直接比较,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它是比较不了的,它没有那么多的层次感,它只是选得多选得少,而不是重不重要。所以在这一点上很多的研究员认为自己会了spss软件,会了模型怎么操作,就觉得用起来就行了,但哪有这么容易,这些东西并不是这么直接用的,如果能直接用就变得太容易了。而现在好多公司都直接用,这还算好的。有些公司直接拿一些交互表就直接出报告,一个交互表出错的可能性几乎是达到了90%左右,这样的话你给企业的信息是完全失真的,给企业讲的时候,培训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东西理论性太强,太复杂,但这个完全是两回事。简单当然好,但是如果简单到了一个错的程度,那是没法好的,对于企业来讲是没法再相信你的,如果我只是要一个数据、一个统计年鉴当然是没问题,但是分析如果总局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分析,就没有了分析能力。这是目前研究员队伍里最欠缺的一点,但无论你怎么呼吁他还是愿意学习技术,而不愿学习分析。我对这块儿一直是非常担心的,就是愿意学技术不愿学分析,把分析当成理论性的,当成费劲的、累的、没用的,但正好相反。
  注重学习能力的市场研究
  市场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你必须有统计学的背景,有一些心理的背景,最好懂一些市场的东西,懂一些社会的东西,这样的话才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研究员。来源于各个背景不重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员来说现在要大力强调学习,而学习不单纯是学技术,技术确实要学,没有技术根本没法做,这是一个前提的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的背后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这个意义才是不一样的。很多研究员对市场调查是很有感情,因此大公司一定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关键问题在于思想上有没有这种想法。现在的入职培训多是找一个外国人讲一个模型,或者请个谁谁谁讲一个模型,我觉得这个风险是很高的,模型学会了不代表能做好分析,模型和分析是完全两回事。现在的公司普遍意义上都缺分析意义上的培训。
  人员素质需提升
  现在过分忽视执行,而执行是数据可靠性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连数据的可靠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分析的概念。这个对于企业来说在未来是必须要加强的,过去之所以会虫会有这么多,我认为还是人员的素质结构有问题。
  纸媒+电子媒体
  杂志未来的发展就是纸媒和电子媒体合并,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把业内一些研究的东西变成书,成为客户、刚入行的研究员的蓝本,能够了解各个公司的研究思路,研究员的思路,这个对于提高研究员的素质有很大帮助。编辑出版这块儿可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委员会,基础性的东西会不断去做。
  从书的销量看到的问题
  我最近出了几本与市场调查有密切关系的书,一本是《现代市场研究》,是关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书,是业内好多公司都参与的书。另一本是市场研究专项的书,是针对市场研究专项的,从市场细分直到媒体一长串,包括其中的满意度、渠道等等,这本叫《市场研究与应用》。还有一本是纯粹讲分析的一本书,叫《年龄论》。从这三本书,从销售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来,基础方法的书卖得非常好,出版了一年马上就印了两次,马上要印第三次,这是《现代市场研究》。其次是专项的那本,大家可能对其中的某些方法不太熟悉,买来看看,这个就是《市场研究与应用》这本。而对于《年龄论》这本,实际上对于研究员尤其是搞定量的人,这本书应该是最有用的一本书,但是相对来说卖得比那些慢一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些趋势,而我一直觉得这种趋势很麻烦。
  我教的课针对本科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和广告策划,针对研究生的一个是高级统计,这是以定量为主,还有一个是媒介分析,是以定性为主。是这样一个课程的组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关于我们|小黑屋|联系我们|赞助我们|统计211 ( 闽ICP备09019626号  

GMT+8, 2025-4-10 13:32 , Processed in 0.0809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