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11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良知、成就感—一名督导的心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14: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是电话约访还是见面采访,张彬给我的感觉都有一点TOUGH,有一点咄咄逼人。然而采访过程中,她所流露出的对工作的那份执著和热爱,以及项目成功所给与她的成就感,都给了TOUGH一词更深的诠释。
  我们这个行业里最可爱的人,是那些兢兢业业凭着良心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人。如果所有的督导,所有的访问员,所有的联络员,所有我们行业的从业者,大家都凭良心办事,那么我们又何尝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谈虫说虫”呢。
  新华信入行
  张彬:我做这行断断续续有三年了。开始接触这行也挺偶然的,最开始大概是上大学的时候,做兼职,做过访问员和兼职督导。我最初对这行没什么概念,是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督导,说我假期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出去做点兼职,就这样算是对这一行有了最初的了解。最开始是做电话访问。那个时候的电话访问跟现在比差远了,不是很规范,没有CATI,也没有监控录音系统。那个时候的复核全靠电话复核,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技术真是很落后。现在只要听录音就可以复核了。毕业之后没有马上做这行,去做了一年房地产的投资顾问,然后又回到这行,在新华信做,后来来到勺海。这行最吸引我的是每天都有新东西,可以接触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
  勺海督导的工作流程
  张彬:我现在在勺海作督导,主要负责公司所有定性座谈会,也负责一部分定量。
  公司有专门的客户部,负责跟客户谈项目,在谈项目之前会跟研究和执行商讨。项目谈下来之后,研究出一个项目任务书,然后我们一起开项目启动会,安排具体内容、形式、时间等等。
  我的具体工作是座谈会之前,放线,收线,甄别,座谈会所有物品的准备,会后整理笔录,然后提交给研究员。根据项目的类型和时间,甄别做一次到两次,因为甄别是有电话录音的,所以质控可以通过听录音来监控质量。一甄由兼职督导做,我一般会做二甄。有时候任务量比较大,会有两个兼职督导,分别做一甄,然后互相交换做二甄。二甄的时候主要再问几个关键问题,看他跟一甄时的回答是否一致。甄别是在电话访问间进行的,录音不一定是客户要的,而是主要为我们质控监听做准备的。
  在甄别的过程中,背景资料上我们会留身份证号码,我们会在一甄结束后把被访者的身份证号码拿给质控,他们会去核对这个人是否在我们公司开过会,质控也会听录音,这样就一边甄别一边检验。被访者来开会的时候我们会要求他们带身份证原件,这样也可以避免有人拿假身份证。
  火眼金睛
  张彬:做督导做得久了之后,好像认人的本领就强了。如果是我的会,我见过这个人,那么下次,即使过了很长时间,而且是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我也会认出这个人,大概什么时间来公司开过什么样的座谈会。
  还有一个是名字,其实中国人的名字是很特殊的,尤其是很多人的名字还很特别,如果我看过这个人的名字,下次再出现了,我就会有印象,这个时候就要加强甄别。
  假身份证,因为每次开会都要看很多,包括你本人有的时候会看自己的身份证,也会看别人的身份证,所以如果你看多了,假证基本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做工是不同的。还有的时候他带别人的身份证来,照片和本人是有一定区别的,也能辨别出来真假。
  驾照,行驶证,现在都有假的。在车展上,我们的控制力度会更强。车展的现有用户必须开车,因为车是没有假车的。潜在用户也必须要有驾驶执照,这个也是用肉眼看,看得多了,就看出来了。有的时候假证的号码位数也不对,该11位的,它可能只有10位,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因为假的就是假的,他做的时候是有瑕疵的,所有看得多了,自然就看出来了。
  联络员、亲朋好友、名单
  张彬:约人问题会因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时候客户会给我们一些他的消费者的名单,我们公司就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做一项调查。还有一些从特殊渠道收集到的名单,因为我们公司以前做的一些访问,我们会把资料收集起来。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项目需要类似的被访者的时候,我们就会从自己的数据库里拿出这些资料,加以利用。有的时候这些数据库有些错误信息,或者过时的信息,都需要不断筛选更新。现在各种各样卖名单的公司也很多,我们买名单也是为了更高的保证项目的质量,不会做任何不正当的使用。这种方式约到的人,每一个都有保证,即使这样的成本会更高,我们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还有的时候,我们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来了一个项目,我们公司上下动员,帮着寻找合适的被访者,这种情况下找来参会者的质量也比较有保证,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执行项目,而不像联络员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用自己的朋友网,质量也会比较高。
  联络员,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一些要求比较简单的项目,他们报上的人都是可以的,比如快速消费品,日常家居消费的。比如前几天我们做药品的项目,我就让他带着产品过来,药品,化妆品都可以把产品带过来。这个就看你怎么控制了,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
  每半年更新一次联络员
  张彬:对联络员,我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控制。比如一场会,一个联络员报的人只能上会一个人,最多只能两个人。一场会,不可能说上的全是一个联络员报的人。一个是造假率会很高,另外一个,一个联络员报的人,很有可能是互相认识的,这不符合座谈会基本的要求。而且同一个联络员报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物以类聚嘛,我们的朋友跟我们都会很相似。而座谈会要求的就是多样性,这样才能更多的洞察消费者,所以也不合适。
  联络员没有单个公司独享的,联络员只要能够靠上,任何公司有项目他都会接。目前勺海有联络员4-50人,每半年大规模更新一次。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质控报告,一个联络员,她报了多少人,到会多少人,参会的质量如何,我们都会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报告。有些联络员,如果成绩不理想的话,我们就会考虑淘汰。
  联络员来源
  张彬:我们有一个资源部,专门负责新的联络员的招募工作,联络员,访问员都是这个部门负责。每次开会之后,我们都会给所有的参会者一封联络员信,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以后成为我们的联络员。
  还有一部分是从访问员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做访问员的人在与人沟通上是没有问题的,很多访问员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广泛,朋友比较多。也有别人介绍的,还有别的公司的人到我们公司来做的。
  不规范是会虫滋生的土壤
  张彬:现在有职业会虫,他本身没有职业,就是以开会为生的。还有一种,他有正常工作,他身边有一个联络员,时不时地去赚点外快。我觉得这两种人中,第二种人会多一些。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是,如果她来过我们公司一次,那么我们的被访者资料库里就会有它的名字,联系电话以及身份证号码,他就不会再到我们公司第二次了,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不到其他公司了。
  现在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小公司,他就是依靠会虫才能生存。这种情况,一些大公司是可以杜绝的,但是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可能会故意纵容会虫的存在。我听有一个督导说,有一次,他晚上十点多突然接了一个电话,说明天早上9点要开一场会,你说这场会能开起来吗?如果开起来了,能没有会虫吗?有些公司,的确这样去做,但通常这都是一些比较小的公司,没有什么规范,什么样的项目都敢做,他就是为了赚钱。
  会虫百态
  张彬:拿假证的还算是比较有“职业道德”的。还有一些很不高明的,昨天来了,今天还来。虽然换一个装扮,那样的一眼就能认出来。我们以前做车展,第一天来了一个人,没开车来,被我们赶回去了,第二天,他又来了,带一个墨镜,带一个帽子,这样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太不高明了。
  还有一次我们开一个汽车的座谈会,也是要求开车来。那是冬天,一个女的,穿得很少,披一个大披肩就进来了,连包也没拿,意思好像是刚从车里面出来。我们问她车呢,车号多少,她说了,然后我们质控就去找,找了半天没找到,她就打了个电话,说她老公把车开到哪哪儿去了,我们质控就又去找,找了好几圈也没找着。我们对她一直都客气,给她倒水伺候着她,后来实在找不到,她也坐不住了,说她出去找找,出去了就没再回来。
  上海晨报的报道太夸张
  张彬:看了上海会虫报道之后,第一感觉,认为这篇报道太夸张了。会虫的现象,我不知道上海的情况怎么样,但是北京绝对没有这么夸张。而且里面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他说一场会的费用是50到150元,我做一个证件的成本是五六百,那一个类型的会他得参加很多场才能达到收支平衡。但是一个类型的会,可能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同时不能保证所有的市场研究公司的会,他都可以参加,这样的话,说一个会虫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8000元,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我承认我们这个行业有会虫,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夸张了,就显得不真实了。比如说有些会需要医院诊断证明,医院诊断证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开的,而且这种专业的座谈会场数不多,所以这样的会虫根本就得不偿失。比如是糖尿病患者的会,糖尿病人本身就非常多,很容易寻找,而且病人有很多可以辨别的地方,各种症状啊,饮食上的区别啊,吃的药啊,很容易辨别。
  良心活儿
  张彬:督导这种职业,应该说完全是一个良心活儿,看你自己的责任心。因为很多项目,你做了之后,客户他是根本看不出来的,或者说有些客户他根本不要求这些。我的朋友有个做调研公司的,私下里我们有时候聊天,有人就说,很多公司做项目,根本不是为了报告或者什么研究成果,只要做得漂亮就可以,他就是要告诉公司,我做了这个市场调研,公司的调研费我花出去了。
  成功项目的四个方面
  张彬:首先,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是根本不太可能达到的话,督导在项目压身的时候可能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访者的质量不高的话,再好的初衷也都白费了。所以客户和研究人员要首先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从督导来讲,责任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质控的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公司的流程非常规范的话,质量可以提高。
  然后,逐步减少联络员报的名单。但是全是名单打电话约出来的座谈会有的时候可能会冷场。一个项目中,可以把名单打的,和联络员报的,达成一个比例,尽量发挥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足。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我希望尽量减少那些不正规的小公司。很多小公司,为了一己私利,坏了我们整个行业的名声。现在好像是很容易就注册一个调研公司,它们的成本低,所以报价也低,结果质量根本不能保证。这种恶性的循环,对我们行业一点好处都没有。
  现在访问员也很难做,以前反正面一页纸的问卷十块钱,现在给到两块就已经很高了。这不是我们在压访问员的工资,而是客户给的报价太低了。
  最后,公司之间的被访者资料库如果真正的可以实现共享之后,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话,我们市场研究行业对客户就更加负责了。因为有时候客户是找不同的公司同时做项目的,如果好几家公司最后请到的都是同一批被访者,那么客户的资源就被很大程度的浪费了。
  甄别问卷没必要限制过死
  张彬:甄别问卷有些问题,应该是市场研究刚刚兴起的时候就设定的问题,比如以前有没有参加过座谈会,自己或者亲朋好友有没有在相关部门工作的。这两个问题,对于筛选合格的被访者意义不大。这样的问题只会把那些符合要求的被访者拒之门外了,那个职业会虫,回答这样的问题驾轻就熟。所以,有没有参加过座谈会的问题,可以改为两年内,由没有参加过相同领域的座谈会,比如it,快速消费品等等。相关行业工作的问题,只要不是专业市场研究的人员就可以了,石油报的记者参加手机的座谈会又有什么问题呢。有些东西可以自己把握,没有必要限制的过死。
  还有一些,直接从国外翻译的问卷,话都跟我们说得不太一样,或者有些问题过偏好像不是我们这个文化所能接受的。这样的甄别问卷也要适当的本地化一点。
  到车率90%以上
  张彬: 对于车展,如果被访者不能按要求开车来,这个样本我们肯定就不要了,哪怕就差一个样本了,这点真的不是吹牛,不说大话,我们公司在质控这方面的控制绝对是非常非常严格的。有的时候客户可能会要求到车率60-70%就行了,但是我们公司的标准,必须在90%以上。其实车展并不是说特别困难,车展只是任务量特别大。只要人手够了,计划好了,一步一步的,一段时间做到哪一步,规划好了,项目就能正常的进行。
  至今难以忘怀――独自做车展
  张彬:现在回想起来做得最辛苦的一次是第一次独立做车展,现在印象还很深刻。当时因为好多同事在出差,人员比较紧张,所以就我一个人主控,定性定量都要做,三百个样本。前期筹备半个多月,因为项目要求的车型配额非常苛刻,特别难找,而且车的购车年限要求也很死,那个车型倒是满大街都是,但是第一批生产的车就非常少了,所以当时我就各个渠道都去跑,维修厂啊,经销商啊,打名单啊,做下来特别辛苦,那一阵子满脑袋的车车车。我睡觉之前老是爱想一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有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睡不着觉了。有的时候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是原来做项目一点点经验的积累,总结,上一个项目怎么做的,对下一个项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有的时候会突然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即使这个项目没有用到,积累下来,以后总会有用到的时候。
  兼职督导不能频繁调换
  张彬:手里项目最多的时候有五六个项目,如果手下有一个比较得力的兼职的话,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我的看法就是,兼职不要老换。我和我现在的兼职督导已经合作很长时间了,现在有些事情我根本不用去考虑,她就都考虑到了,我只要验收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省出时间做很多其他的事。兼职督导如果老换,你就要不停的把一些简单的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样就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
  兼职督导用什么样的人,也看项目。有一些高端的产品,需要高素质的兼职督导,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大学生兼职,但是一些日常快速消费品的东西,就没有必要用大学生了,一是他们在这方面不见得比那些大姐有经验,二者大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不是特别容易管理。
  现在我们的督导主要分两个部门,一个是IT,一个是快速消费品,刚分不久,希望分开以后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成就感是做这行最大的收获
  张彬:我觉得督导访问员的工作,对一个项目来说,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倒谈不上,如果督导访问员不能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数据的话,那么再好的模型都没用。但是话又说过来,如果没有研究人员的模型,报告,那么你的所有的数据摆在那就是废纸一张。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需要研究员,督导,访问员,共同努力,缺了谁的工作最终都没有办法向客户交待。
  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点觉得不平衡。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得热爱它。如果是为了赚钱,那么我原来的工作赚的钱比研究员都多多了。我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喜欢他。我以前也做过文秘,工资也不比督导低,待遇也好,工作又清闲,每天都是些同样的工作,每天上网打打游戏,聊聊天,手头的工作处理一下,永远都是这样。但是我就觉得特别无聊。上了班就等着下班,感觉没什么前途。作督导,钱挣多挣少我觉得,看个人吧,我是觉得够花就行。做这行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项目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每天的生活都非常有乐趣,有挑战性。我每次做完一个项目,如果质量有很高的话,我都特别有成就感,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这真的是我用辛苦,用汗水换来的,我觉得我挣的每一分钱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感到特别的踏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关于我们|小黑屋|联系我们|赞助我们|统计211 ( 闽ICP备09019626号  

GMT+8, 2025-4-10 13:28 , Processed in 0.0759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