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11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感于票房数字注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14: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际平
  每有影片出笼,票房数字必是宣传的要素。观众心理是,票房高即人气旺,人气旺就是片子叫座,叫座的片子当然高高兴兴掏腰包了。
  逻辑倒也没错,可是世间很多事不是按逻辑出牌的。日前,日本动画片《阿童木》刻意夸大票房数字这事,就把这常理的逻辑给涮了。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10月23日,由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援原著改编、中美共同出资、好莱坞团队制作的动画片《阿童木》在内地上映,3天后,该片的中国出品方兼发行方光线影业对外宣称,该片首映3日票房超过4000万元,成绩远超《冰河世纪3》的3000万元票房。几天后,《中国电影报》从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获取确切数据——《阿童木》首映3天的票房为1700万元左右,相比之前的4000万元,该片的票房数据被夸大整整两倍。
  票房“注水”事件,让电影业内“虚报票房”的顽疾浮出水面。靠票房“注水”忽悠观众,注定行之不远。这事一传出,影迷大有炸窝之势。电影虽是虚构的,可以玩艺术,但卖电影票让影迷们掏腰包不能虚构玩猫腻啊!这不是媒体常说的坑骗消费者嘛!咱是非影迷,没那么“愤感”,可听到“数字注水”到颇敏感,自嘲“职业病”。这电影院的票房数字,不归统计局算,但注水出假数被曝光自食恶果,剖析一下,到不乏借鉴和引人思考。
  有记者探得:多报票房在电影宣传这个行业里早已是“潜规则”,“得到准确的数字,再注上水分,就成了宣传口径中的‘首周末票房’数字;有的更离谱,宣传方都不问准确数字,那个数字是之后上税才用得着的。
  “潜规则”现在看来都是公开的秘密,叫“显规则”更为贴切。从一些地方和单位数字造假的动机、方法、路数等等看,“潜规则”都是“功不可没”。比如,个别地方领导为了政绩的虚报,摆到台面谁也不会实话实说,具体操作很多都是不漏痕迹的、不动声色的、委婉客气的、软中有硬的、暗示或者说辞等等,这其中的其实是明白明白的,“被潜规则”者只好自己领会,好自为之。
  多报虚假票房是为了更多真金白银的票子,多报政绩为了什么当然也是路人皆知。总而言之都是利益惹的祸。分析影业界能够玩这个猫腻,知情者透露:由于信息不对称,大众很难知晓准确票房;而由于多报票房不会伤害到票房、发行方乃至监管部门利益,大家也都见怪不怪。可见治理虚假数字的一个法宝,就是要斩断获取不当利益的链条。利益攸关,这又是最难的,最难容忍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但打蛇打七寸,追根寻源,还是要在治本上多想招,而且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招。
  数字这东西,想造假和能造假还有距离。也是据影业界知情人透露:各大影城都有完善的、与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终端联网的售票系统;而且为了防止影院不打票“领人”的现象,影片发行方都会派专门的监片人员在全国各个影城全天候监守,影院虚报票房的可操作性基本为零。从这个方面看,想造假票房数字还真难,就像统计一些多级联网直报的数字。
  但为什么虚假票房数字能够溜达出来?知情人说:真实的电影票房数据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说白了,老百姓看到的票房数据,往往是宣传方通过全国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而真实的电影票房数据,却存在着严重的
  如此看,数字能够造假,主观行动是一方面,客观条件是另一方面。仅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硬件”控制还远远不够,“软件”的科学管理必须跟上,有可能产生造假的漏洞必须堵上,多渠道更透明的信息公布必须及时端上。试想,不涉密的权威的大量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生产流程等信息,大范围多层级多形式地向社会向民众发布出去公开出去,让统计数字真正体现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作用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堵塞很多容易造假的漏洞,不给造假者造假的机会和可能条件。同时让数据使用者在掌握大量统计数据、统计知识、数据逻辑、数据时效的基础上,也可以识别数据真假,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知耻近乎勇。虚假票房数字出来了,错已铸成怎么办?不错的是,有关单位及时出面对此事给公众造成的误导以及给整个电影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道歉,“亮相”电影票房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和改进措施,并承诺随着相应制度和设备的完善,一年之内将会公开向社会提供相关数据,到时发行公司将没有机会虚报票房。还有影城领导露面媒体,为影迷分析和支招说:“注水”票房目的就是吸引一些对票房数字敏感的影迷,真正好看的片子没必要搞这种歪门邪道。票房数字注水,真正伤害的是影迷,明显的“注水片”未必那么好看。
  应对虚假数字,亡羊补牢是可取的,积极应对更是聪明的。毛泽东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数据生产和权威部门,对一些社会、公众或者学者有疑问的数据,利用各种传播渠道,迅速反应,积极沟通,坦诚对话,就会化解很多矛盾,厘清很多误解,从而完善和提高数据质量、服务质量。否则,真正造假的数字得不到澄清,存有误读的数字得不到解读,就会在私下里在“小道”上像面团发酵一样膨胀起来,最后弄得尴尴尬尬不好收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关于我们|小黑屋|联系我们|赞助我们|统计211 ( 闽ICP备09019626号  

GMT+8, 2025-4-10 13:26 , Processed in 0.0788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