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11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研,不发表即灭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自然》杂志最新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7 17:5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自《公卫人论坛》

    2010年1月14日,《自然》杂志网站刊登评论文章——《中国科研,不发表即灭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对中国的科研造假现象进行非常严肃的了评述,文章称:有人说,凑高影响期刊论文篇数的压力助长了中国的学术不端。

    文章提到造成中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造假事件的原因不仅包括中国的学术评价系统过于强调发表论文,同时急功近利,官僚干预学术活动,对造假者(包括牵涉有声望科学家的著名造假案例)缺乏严厉的制裁等等,同样助长了学术欺诈的蔓延。文章最后引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的话说:“这样令人侧目的丑闻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那就是发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

    原文网页格式链接: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112/full/463142a.html

    原文PDF格式链接: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514975.html

参考翻译:

                   中国科研,不发表即灭亡

    有人说,凑高影响期刊论文篇数的压力助长了中国的学术不端。

    英国《自然》463, 142-143 (2010)
 记者:Jane Qiu
 翻译:clark

    在中国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造假案件中,最近的一起更凸显了一个过度强调发表的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批评人士这样说道。上个月,英国的《结晶学报(E)》的编辑一次性撤消了70篇已经发表的晶体结构——编辑们断言这些晶体结构是江西省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编造出来的。而且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撤消。

  对于那些能吸引眼球的发表,中国大学经常给与现金奖励,住房优惠和其他外快;而发表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比如,武汉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估计,诸如找枪手炮制论文等买卖论文与经营非法学术期刊活动仅在2009年市值已达十亿,五倍于2007年的数字。在其他的研究中,来自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被调查研究人员有三分之一承认有过剽窃、篡改、编造数据的行为。

    “学术不端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安阿堡的密西根大学研究伦理与诚信项目的负责人Nicholas Steneck说:“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在争取迅速地提高研究地位,试图成为科学界世界级选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研究体系当中,研究质量自然是良莠不齐的……”

    作为对结晶学论文被撤消的回应,两周前井冈山大学开除了论文的两位通讯作者—钟华和刘涛。现在还不清楚他们的共同作者,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是否会被调查。

    这份期刊的编辑说,在测试一款用来标识潜在错误和罕见化学结构(比如,原子间不正常的距离)的软件时,这些论文露出了马脚。这款软件确认了大量在化学上根本说不过去的晶体结构。在进一步的核实表明,编辑说,论文的作者仅仅置换了现存化合物已知结构中一两个原子的位置,就把它们作为新的结构提交了。现在无法联络到钟华和刘涛来听取他们的申诉。

    期刊的编辑们正在检查其他已经发表的晶体结构的真实性,包括所有来自井冈山大学的投稿。

    在这份期刊过去五年所发表的所有二十万余种晶体结构中,一半来自中国。E卷的三名编辑之一,来自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化学家William Harrison不愿意讨论正在进行当中的调查,但他说由一个研究团队产生出大量晶体结构并不一定有问题,因为衍射仪一天很容易就可以收集几个数据集。“就投到E卷的论文来说,从中国来的大部分都是测定正确的结构,他们对科学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他又说道。

    但是,武汉大学的研究表明学术不端行为在很多领域都广泛传播。计算机专家沈阳所领导的小组运用网站分析和实地调查确定了一大批非法出版活动。其中包括枪手代写的文章和凭空捏造的论文,通过贿赂逃避评审以及干脆伪造合法出版的的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

    研究人员分析了干这些非法营生的最热门的800家网站——他们的点击量一天就能累积到二十一万次,发现每笔交易通常是六百到一万两千元人民币。沈阳说,其中四分之三的需求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整个出版过程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出于对这种趋势的担心,中国科技部委托进行了一项针对研究人员的调查。虽然调查结果尚未公开,但有些来源对《自然》透露:超过6000名遍及六家顶级研究机构的被调查者当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承认有过剽窃、篡改和编造行为。参与这项调查的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曾国平说,许多人将这些不端行为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急功近利的文化。

    第二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是,在中国学术活动受到官僚的干涉。大多数学术评估,从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到基金分配,都是由官僚完成的,而他们都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方是民(方舟子)这样解释。方是民是一位曾在美国接受学术训练的生化专家,现在开办一个名为“新语丝”的网站,专门揭露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官僚把持,数论文的数目,而不是评价研究的质量,成了评估的常态,”方是民如是说。

    曾国平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曹南燕,由北京市政府委托也开展了一项相似的调查,调查了来自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00名研究人员。结果也发现在答复问卷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承认有过违规的学术不端行为。

    在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饶毅这样的批评者看来,缺乏对造假者严厉的制裁措施,即使在引人瞩目的案件当中也付之阙如,是学术欺诈猖獗的原因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前院长陈进曾被指控谎称制造出一系列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但除了被解聘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后果。同时,卷入这件丑闻中的其他人员也是毫发未损依然如故。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一事实进行了批评。

   饶毅说:“这样令人侧目的丑闻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那就是发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2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0-5-20 14:13:38 | 只看该作者
REA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关于我们|小黑屋|联系我们|赞助我们|统计211 ( 闽ICP备09019626号  

GMT+8, 2025-4-11 02:50 , Processed in 0.0812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